新闻中心
News
在小乡村的绿水青山间,一群河南高校青年用相机寻到了时光的缝隙。在采风的公益摄影途中遇见了守着杂货铺的程爷爷(88岁)和吴奶奶(85岁)。当询问他们是否拍摄过婚纱照时,“那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,哪敢想穿婚纱照相啊。DB电竞官网”吴奶奶的感慨,让快门声有了更深的重量。没有华丽的布景与服装,学生们决定在老人最熟悉的杂货铺门前完成拍摄,他们在门上贴上红喜字,别上集市买的胸花,当奶奶替爷爷掸去衣领灰尘时,持续六十年的习惯性动作让镜头后的学生集体屏息。
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影像重逢,恰是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。随着乡村一步步变美,水泥路修到了杂货铺门口,光伏板在屋顶闪光,但老人们仍守着传统生计。数字鸿沟里,当古村成为网红打卡地,那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身影却逐渐隐形。同学们发现,被“绿水青山”环抱的不仅是网红民宿与汉服旅拍,还有这些将一生扎根于山坳的“活态乡愁”。当奶奶对着数码相机里自己鬓角的绒花羞赧微笑时,年轻人才真正读懂:所谓乡风文明,不过是让每段年轮都拥有被定格的尊严。
“原来真正的绿水青山画卷,既要拍下无人机俯瞰的震撼,也要收存老柜台玻璃映出的彩虹。”00后河南学子在实训手记里写道。他们为村里金婚老人复刻结婚照时,竹编簸箕里的干辣椒成了最生动的布景,老人布满茧子的双手交叠成最具感染力的构图。当程爷爷指着照片里新修的生态步道感慨“现在后生拍照真敞亮”时,镜头内外的两个时代在春日达成了奇妙的和解。
据悉,他们是来自郑州工商学院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。这些高校青年在完成“数字乡村”主课题拍摄后,自发用专业设备为古村留存了300G的“银发记忆”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那些曾用肩膀托起山乡巨变的苍老身影,正通过年轻一代的镜头与绿水青山同框。当快门声在五十九载春秋后重新响起时,我们分明看见——那些被凝视的皱纹里,藏着一部未写完的春天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